2025年5月12日,中国国家航天局与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签署的《月球核电站合作备忘录》震动全球。
根据协议,两国将在2033至2035年间向月球南极运送核动力装置,这是人类首次在地球以外天体建设核电站。
与此同时,美国NASA的“阿尔忒弥斯3号”载人登月任务因SLS火箭技术故障再次推迟至2027年,而特朗普政府2020年签署的《鼓励国际支持开采与利用太空资源》行政令正面临国际法层面的挑战。
当俄罗斯“月球-25”号探测器于2023年成功实现人类首次月球南极软着陆时,这场由资源争夺引发的太空竞赛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2020年4月6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明确美国有权开采月球资源,并拒绝承认《月球协定》的法律效力。这一决策直接推动NASA于当月发布《月球持续探索与开发规划》,提出建立月球基地并开发水冰资源的目标。然而,阿尔忒弥斯计划的实施却陷入多重困境: 作为载人登月核心工具的SLS重型火箭,单次发射成本高达40亿美元,且因燃料泄漏、隔热材料缺陷等问题多次推迟。
2022年“阿尔忒弥斯1号”任务中,“猎户座”飞船返回时出现隔热材料异常烧蚀,迫使NASA更换生命支持系统并重新测试,导致整个计划延误3年。相比之下,SpaceX的“星舰”虽具备重复使用和低成本优势,但其月球着陆器研制进度同样滞后,且需证明载人安全性。
美国试图通过《阿尔忒弥斯协定》拉拢盟友,但欧盟因技术依赖和经济压力态度暧昧,印度则加速推进自主探月计划。更关键的是,美国行政令与1967年《外层空间条约》中“月球不得据为己有”的条款直接冲突,俄罗斯已联合中国在联合国提出抗议,要求国际社会抵制“太空私有化”尝试。
面对美国的压力,中俄正以“国际月球科研站”为核心构建合作体系:1. 核能技术的突破性合作 俄罗斯拥有苏联时期积累的太空核动力技术,其“月球-25”号探测器已验证极地软着陆和土壤采样能力;中国则在重型火箭、月背通信等领域取得突破,嫦娥六号于2024年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两国合作的核电站将采用俄罗斯的紧凑型核反应堆与中国的自动化运输系统,解决太阳能电池板在月夜无法供电的难题。2. 资源开发与体系化布局 中俄计划在2028年前建成科研站基本型,重点探测月球南极水冰分布;2040年前完善型基地将配备鹊桥通导遥星座,为载人登月和火星探测提供支持。这种“边建边用”的模式,使两国在氦-3开采、稀土资源利用等领域形成先发优势。月球南极的水冰资源成为各国角力的核心:1. 能源与生存的双重意义 水冰不仅可分解为火箭燃料,还能满足长期驻留的生命保障需求。据NASA测算,月球南极陨石坑内的水冰储量可能超过60亿吨,足够支持千人规模基地运行百年。中国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本已证实氦-3的富集性,这种清洁核聚变燃料若能商业化开采,将彻底改变全球能源格局。2. 地缘政治的延伸战场 控制月球南极意味着掌握深空探测的“跳板”。美国若实现载人登月,可借此构建对中俄的技术威慑;中俄合作的核电站则可能成为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能源中枢,吸引更多国家加入多边合作,打破美国主导的排他性联盟。
这场竞赛正引发深刻的法律与伦理争议:1. 条约体系的现实冲突 《外层空间条约》虽禁止国家主张月球主权,但未明确限制资源开采。美国行政令试图通过国内法确立开采权,而中俄主张依据条约进行多边协商。这种分歧可能导致太空领域出现“公地悲剧”,即资源被先到者掠夺而缺乏可持续管理。2. 技术风险与环境责任 月球生态系统脆弱,核反应堆的辐射泄漏、重型火箭的推进剂污染等问题尚无国际监管机制。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指出,必须建立太空环境影响评估体系,避免重蹈地球资源开发的覆辙。当2030年的倒计时钟声敲响,月球南极将见证人类航天史上最激烈的竞争:美国能否通过“星舰”实现载人登月?中俄的核电站能否如期启动?印度“月船3号”的后续任务又将带来怎样的变数?这场竞赛的结果不仅关乎科技实力,更将决定未来数十年的太空秩序。
我要配资-靠谱的前十大配资炒股公司-东莞股票配资平台-股票配资公司开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