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三到周五,印度防长辛格就要来中国参加上合组织防长会议了。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印度既是上合组织成员,也是金砖国家的重要一员,按理说应该和大家一条心才对。
可这些年来,印度却总是在关键时刻“唱反调”,搞得大家都挺尴尬。莫迪到底想干嘛?
“尴尬”访问
辛格这次来中国参加上合组织防长会议,时机选得挺微妙。
就在前不久,上合组织刚刚发声谴责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结果印度24小时之内就发表声明,跟组织的立场撇清关系。
这种操作在外交圈子里可不常见,毕竟大家都是一个组织的成员,公开“唱反调”多少有些不合适。
印度这么做当然有自己的小算盘。
新德里方面一直在中东地区走平衡外交路线,既要维护和阿拉伯国家的传统友谊,又不能得罪以色列这个重要的军事技术合作伙伴。
以色列向印度提供了大量先进的军事装备和技术,两国在反恐、网络安全等领域合作密切。
印度政府显然不愿意因为在上合组织内部表态而影响这些实际利益。
辛格这次访华,估计中方会跟他好好聊聊这个问题。
印度总不能一边享受多边组织的好处,一边又在关键问题上搞特殊化吧?
上合组织这些年发展得不错,成员国之间的协调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印度这种时不时"掉链子"的行为确实让其他成员国有些意见。
金砖扩员风波
说起印度在多边组织里的"另类"表现,金砖国家扩员这事儿最能说明问题。
2022年下半年开始,金砖国家就在讨论吸纳新成员的事情。
埃及、伊朗、阿联酋、埃塞俄比亚这些国家都表达了加入的意愿,大部分成员国也都比较支持。
可印度偏偏在私底下反对,理由说得也挺冠冕堂皇,什么要考虑组织的凝聚力啊,新成员的资质啊,听起来很有道理。
真正的原因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
印度担心新成员加入后会稀释自己在金砖国家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原来五个创始成员,印度好歹还能算个重要角色,新成员一多,印度的地位可能就没那么突出了。
特别是伊朗这样在地缘政治上比较有分量的国家加入,印度的担心就更明显了。
2024年9月的金砖国家外长会上,印度联合巴西和南非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条件:新成员必须支持这三个国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这个要求一提出来,就把扩员问题搞复杂了。
表面上看是为了维护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代表性,实际上就是想给新成员设个门槛,顺便为自己谋取更大的政治利益。
货币主权的较量
印度在金砖货币合作问题上的态度更是让人看不懂。
2023年南非金砖峰会前夕,俄罗斯等国提出建立"金砖一篮子货币"的倡议,目的是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提高成员国货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这个提议得到了不少国家的响应,毕竟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货币主权确实是个敏感话题。
印度的反应却很冷淡,外长苏杰生还公开表态,说印度要与非美元结算体系保持距离。
这话说得够直白的,基本上就是告诉其他金砖国家:你们玩你们的,我们有自己的想法。
印度政府这些年一直在推动卢比的国际化,希望在双边贸易中更多地使用本国货币结算,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问题是,印度想搞卢比国际化,却不愿意参与多边货币合作机制,这种做法有点想要好处但不想承担责任的意思。
“金砖一篮子货币”如果真能建立起来,对于提升新兴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肯定是有好处的。
印度这种既想独善其身,又想从集体行动中获益的想法,显然是有问题的。
印度驻华大使拉瓦特2024年6月的一番话更是把印度的心态暴露得一览无余。
他说印度参与上合组织、金砖国家与参加美日印澳四边机制是"非常互补"的。
这话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实际上就是在为印度的"脚踩两只船"行为找理由。
"一带一路"拒签事件
2024年10月在巴基斯坦举行的上合组织政府首脑理事会上,发生了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会议要通过一份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联合公报,结果印度直接拒绝签字。
印度给出的理由是中巴经济走廊"侵犯了印度的主权",因为这个走廊要经过印巴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
这个理由听起来很正当,毕竟主权问题确实是印度的敏感点。
可问题是,印度既然对"一带一路"有这么大的意见,为什么还要参加上合组织呢?
上合组织的其他成员国大部分都是"一带一路"的参与者和支持者,印度这种做法等于是在组织内部公开唱反调。
更关键的是,这种行为破坏了多边组织的协调机制。
大家坐在一起开会,就是要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形成统一的对外声音。
印度这种动不动就拒绝签字的做法,让其他成员国很为难。
你总不能为了照顾印度一家的感受,就让整个组织在重大问题上保持沉默吧?
印度政府显然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太合适,所以事后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解释和沟通。可解释归解释,行为模式没有改变。
印度还是习惯于在多边场合中突出自己的特殊性,强调自己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投机主义”外交的代价
印度这些年在多边外交中的表现,用"投机主义"来形容可能比较准确。
莫迪政府奉行的这种"利己主义"外交政策,短期内确实能为印度争取到一些实际利益。
比如在美国的印太战略中获得重要地位,在中东地区左右逢源,在俄乌冲突中保持中立立场等等。
可这种做法的长期代价是什么呢?最直接的就是国际信任的透支。
多边组织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靠的就是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协调配合。
印度这种今天支持明天反对,随时根据自身利益调整立场的做法,很容易让其他国家产生不信任感。
金砖国家和上合组织的其他成员国现在对印度的态度就很微妙。
大家既希望印度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又担心印度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这种状况对印度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它意味着印度在这些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可能会逐渐下降。
更严重的是,如果印度继续这种行为模式,可能会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多边组织不是慈善机构,成员国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
如果某个成员国总是搞特殊化,不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其他成员国完全可以选择绕过它来进行合作。
结语
印度防长这次来中国,估计会面临一些不太舒服的对话。
莫迪政府的这种"又要又不要"的外交策略看起来很聪明,实际上是在透支印度的国际信誉。
多边合作讲究的是互利共赢,不是单方面占便宜。
印度如果还想在这些重要的国际组织中保持影响力,就得学会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不是永远当个"搭便车"的角色。
[1] 上海合作组织官方网站,《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联合声明》,2024年10月
[2] 金砖国家峰会官方文件,《约翰内斯堡宣言》,2023年8月24日
[3] 印度外交部官方声明,《关于中东地区局势的立场》,2025年1月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实录,2024年10月15日
[5] 印度驻华大使馆新闻稿,《拉瓦特大使关于印度多边外交政策的讲话》,2024年6月18日
我要配资-靠谱的前十大配资炒股公司-东莞股票配资平台-股票配资公司开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